重走虎口咽喉 回望崢嶸歲月——走進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埔中站舊址群
中央紅色交通線(南方線粵東段)。(林中東 攝)
●本報記者 葉子通
上世紀30年代前后,為了溝通中央蘇區和上海黨中央的聯系,中央交通局建立了一條由上海經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進入中央蘇區的“中央紅色交通線”。其中地處閩粵交界的大埔縣,是進入中央蘇區的最后一站,由于地理位置險要,大埔秘密交通站也被譽為“虎口咽喉”。
近日,本報“南粵古驛道踏春行”全媒體采訪活動走進位于青溪鎮的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埔中站舊址群,記者和徒步愛好者們一起體驗了當年交通員們傳遞文件和轉移物資的驚心動魄過程。
記者一行首先來到棣萼樓,這是交通線的秘密倉庫和中轉站,該樓位于汀江東岸,依山傍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建筑,分兩層共16個房間,設有物資儲存室、會議室、臥室等。其中一個房間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屋內并無陳設,只有一扇由幾根粗木條組成的窗戶,看似無特別之處,將木條抽離,則變成了一扇門通往后山,遇到敵人搜查時可快速轉移物資和人員。行走棣萼樓中,往昔交通員和敵人斗智斗勇的場景仿佛一幕幕浮現在眼前,眾人沉浸其中,連腳步也不由得小心翼翼起來,生怕驚擾了敵人。
離開棣萼樓,眾人來到多寶坑小站,這里是紅色交通線在廣東的最后一個重要站點,也是交通員鄒日祥的家——纘詒堂。纘詒堂看似與普通民居并無二異,但就是在這里,鄒日祥一家用生命護衛著交通線的秘密,為蘇區安全運送了大批軍用器材、藥品、食品等物資,使之成為攻不破的紅色交通堡壘。
在多寶坑小站旁,有一條古驛道,當年屬中央紅色交通線(南方線粵東段),全長2公里左右,通往高風亭。由于這是一條山路,走起來頗為艱險,當年交通員跋山涉水的艱辛可想而知。有些路段,茂盛的野草早已淹沒了小路,但仍然能夠辨認出道路的走向。山中樹植郁蔥,滿眼皆為青翠,循著鳥鳴在山間行走,踩著高低不平的石階,令人陶醉。
從高風亭出發,眾人驅車抵達了伯公凹。伯公凹地處閩粵交界處,以坳口的伯公廟為界分為上凹和下凹,分別歸屬廣東大埔和福建永定。往下凹方向前行,一座兩層凹形土木結構的小土樓映入眼簾,雖然墻面早已斑駁,但灼燒痕跡依稀可見,這是伯公凹交通小站。
記者在交通小站偶遇了開展思政實地教學的龍巖技師學院的師生們。“中央紅色交通線上涌現出了無數默默付出的交通員英雄,希望同學們能夠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思政老師陳詩瑤告訴記者,同學們此次實地教學感受良多,不少同學在聽完交通員烈士后人鄒廣敦講述發生在交通站的革命故事后,不禁潸然淚下。
90多年前,大埔縣青溪鎮這個地處閩粵交界的邊陲小鎮是黨中央密切關注的戰略要塞。如今,昔日的紅色交通線雖已不再發揮作用,但隨著革命遺址的不斷保護和修復,還原交通線革命歷史風貌,已發展成為備受追捧的紅色旅游線路。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