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余里古道 追念紅色記憶——走進大埔縣三河鎮余里古驛道
●本報記者 葉子通
日前,“南粵古驛道踏春行”全媒體采訪活動走進位于大埔縣三河鎮的余里古驛道,記者和徒步愛好者一起踏上古驛道,在行走中觸摸歷史,追念紅色記憶。
余里古驛道。(林中東 攝)
余里古驛道全長5公里左右。1927年10月,三河壩戰役后,起義軍曾取道余里古驛道,向饒平轉移。如今,槍炮聲已遠去,重走古驛道,沿途風景秀美,生機盎然。
余豐亭是余里古道的起點,也是當年起義軍由三河壩轉移的第一站。當年起義軍將士們由此出發,冒著槍林彈雨疾步前行,無暇欣賞沿途風光。而如今,記者和徒步愛好者們沿著青石板緩緩而上,生怕錯過眼前美景。但見四周重巒疊嶂,山坡上的樹木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安靜,淙淙的流水聲猶若悅耳的曲調在耳邊響起,空氣中彌漫著樹木花草的芳香,輕輕一吸,沁人心脾。
越往里走,古驛道的雜草、灌木叢林也變得越來越濃密,腳下是厚厚的落葉,頭頂是綠蔭蔽日的枝蔓,形成一堵天然的綠色屏障走廊,眾人行走在其中,并不覺得酷熱。再往前走,古道左側有河流經過,遠眺望去,兩岸秀麗風光盡收眼底,吸引了眾人駐足欣賞。“這段路十分好走,不僅有大樹遮陰,還能停下來欣賞美景。”常年參加戶外運動的資深徒步愛好者張文慶也不禁發出感慨。
行走在古驛道上不一會兒,一座古亭映入眼簾,名為“探仙崗亭”,古道穿亭而過,相傳八仙曾云游至此,故而得名。古亭側傍峭壁,臨懸崖處竹林,兩側設有坐榻,坐立其中可見松林翠綠茂盛,風光宜人,使人留連忘行。除了探仙崗亭,余里古道沿途還設有祿蜂亭、隨緣亭等涼亭,彼此相隔并不算遠。盡管余里古道并不算長,但因坡度較陡,它們也成了游人歇腳賞景的好去處。
簡單休整過后,眾人繼續前行,來到了馀濟橋。該橋不寬也不長,橋面石灰已經龜裂脫落,顯得有些普通,但它卻曾在紅色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據村民回憶,當年起義軍撤退時,舉村民眾正是在此送別起義軍。走在橋上,可見河岸樹植搖曳,河面波光瀲滟。聽著河水拍打堤岸的響聲,村民依依不舍告別起義軍的一幕幕仿佛浮現在眼前。
正午時分,眾人抵達了驛道的終點——戰地醫院,這是由一座傳統客家古民居改建而成,為三開間二進式院落,整體保存完好。三河壩戰役中,該民居作為后方醫院,承擔了搶救傷員的任務。當地農軍和村民也自發參加了擔架隊,大力支持起義軍。盡管硝煙彈雨早已銷聲匿跡,但殘破遺存的戰地醫院始終在提醒著后人銘記歷史,守護初心。
今天的余里古驛道經過修復和開發后煥然一新,重新回到公眾視野,沿線的周邊村落也得益于古驛道的修復開發迎來了新生活。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