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村沃土 綻放絢麗年華 大埔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余 灝 羅文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
返鄉創業青年大學生李光正從城市回到農村老家,發展生態種養;高陂鎮黃塘村的“電商達人”黃子俞放棄優越的工作待遇主動回到家鄉創業,通過拍攝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讓家鄉的紫陶為更多人所知……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加快推進,如今在大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在實現自身夢想的同時,帶動鄉親們就業致富。
高陂鎮新農人根植家鄉沃土發展煙稻輪作,帶領鄉親增收致富。(除署名外均由高訊攝)
他們用熱愛、專業和熱情在農村揮灑汗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追夢人”“帶頭人”。近日,記者走訪大埔多名創業人員,用筆和鏡頭記錄他們的奮斗故事。
擁抱電商“陶”出新出路
分裝、打包、裝車、發貨……日前,在高陂鎮黃塘村的馨明園陶瓷有限公司,黃子俞正帶領公司員工為當天的訂單備貨。
黃子俞在車間查驗紫陶產品。
1989年出生的黃子俞是光德鎮砂坪村人,從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后,到云浮市工作。“在云浮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心里缺少踏實感。”黃子俞說,他們一家三代都是從事傳統的紫陶制作,他的父親在這個行業深耕幾十年,積累了一批客戶資源,建成了頗具規模的紫陶制作廠。但隨著新時代電商行業的崛起,傳統的銷售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在親眼見證了淘寶APP的崛起后,黃子俞鼓起勇氣,在工作兩年后,放棄優越的工作待遇,選擇回到家鄉開始電商創業,如今已是馨明園陶瓷有限公司的執掌人。
創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黃子俞起初在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開通線上銷售店鋪時也遇到了窘境。“最開始訂單量很少,經常連續幾天都沒有客戶下訂單,家里人看我天天坐在電腦前,曾一度以為我是不務正業,讓我不如老老實實跟著父親做好傳統銷售渠道。”黃子俞說。
現實并沒有磨滅黃子俞的創業熱情,他通過提高性價比、做基層數據、直播引流等方式快速打造出極具客家文化特色的紫陶爆款產品,從而實現流量和利潤“雙收”,網店銷售額也從每年的幾萬元逐漸增加到200多萬元。黃子俞告訴記者,近年來,紫陶茶壺市場需求增加,行情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300件。“現在國內年輕消費群體中的‘煮茶文化’逐漸興起,我們網上訂單量比去年番了2倍,所以接下來也會重點打造圍爐煮茶系列。”
平日里,黃子俞除了運營好網店外,還會組織公司的員工在抖音平臺進行紫陶的宣傳直播。“通過抖音電商,讓我對紫陶技藝的傳承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希望能夠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向大家展示紫陶制作過程中拉坯、裝飾、燒制等工序,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家鄉的紫陶,讓我們大埔生產的紫陶產品走向全國市場。”黃子俞說,他堅信用心做好東西就一定會被更多人看到,未來他打算在直播帶貨領域深耕,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帶領更多的鄉親們致富。
“旁皮臘”游出大市場
近日,記者來到湖寮鎮雙坑村村民何威家中時,他正在給觀賞魚投喂餌料。只見他將餌料往池塘里一撒,成百上千的觀賞魚便聚集了過來,爭相搶食。
何威在查看中國斗魚長勢。(洪國棟 攝)
何威是一名80后,主要從事裝修工作,利用裝修淡季在家養殖中國斗魚。“中國斗魚在我們梅州地區叫‘旁皮臘’,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魚種之一,以前田間小溪隨處可見,現在卻難尋蹤跡,是不少人兒時的記憶。因為喜歡養魚,于是決定利用裝修淡季在家自己創業,開始養殖中國斗魚。”何威說,從魚苗的繁殖到銷售,都是他自己一個人親力親為。
2019年,何威在自己家建起了多個種魚池,從網上購回中國斗魚的多個品種開始養殖。“‘旁皮臘’養殖的利潤和風險各占一半。”何威說,孵化不久的幼魚很容易患病,剛開始養殖的時候有一次沒控制好藥量,結果造成魚苗大量死亡,前期的投入都打了水漂。有了之前的教訓,何威更加小心,并不斷借鑒他人的養殖經驗。由于善于鉆研、悟性好,經過幾年的摸索,何威養殖的“旁皮臘”不但存活率高,而且色彩絢麗,形態優美。
“選種、育苗、繁殖,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控,用心培育出來的好品種,自然也就能賣個好價錢。目前我養殖了近萬條‘旁皮臘’,售價根據魚的尺寸和花色形狀,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何威說,他采用的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線上主要以批發為主,當然也有不少人會慕名前來購買。
經過多年的發展,何威收獲了一批穩定的客戶,經濟收入也很可觀,一條條“旁皮臘”游出了“致富路”。“下一步我想擴大養殖規模,發展大棚溫室養殖,根據市場需要,除了目前培育的三種外,再增加一些,市場需要什么,我就養什么。”談及未來的發展,何威充滿信心。
生態養雞“啄”開致富門
每天清晨,李光正的第一件事就是爬上山坡,到他的“生態養殖場”去。“咯咯咯咯咯……”隨著李光正的一聲聲呼喚,成群結隊的雞、鴨便從林下飛奔而來,爭先恐后地啄起食來。“我這里養的雞主要以山丘間的昆蟲、蚯蚓為食,輔以適量的稻谷和蔬菜,飲的也是山泉水。”李光正說。
李光正在他的生態養殖場喂養雞鴨。
80后的李光正是楓朗鎮四聯村人,大學畢業后,為了追尋理想,他全身心投入農業,在廣州白云區搞起了生態種養。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號角的吹響,“返鄉創業、回饋家鄉”的想法便開始在他心中萌芽。“我始終想為家鄉,也為自己干一番事業,現在正是回到家鄉搞生態種養的好時機。”李光正說。
說干就干,李光正很快就辭去廣州的工作,回到家鄉準備創業。萬事開頭難,資金、養殖場地都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四聯村富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他不僅籌到了啟動資金,還承包了近20畝山地,并把水、電等設施接到了養殖場里。
近幾年來,李光正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養殖場里撿雞蛋、喂養雞鴨、清掃圈舍,并裝車、發貨。為了擴寬銷售渠道,他還在大埔縣城租了一間店鋪,專門售賣自家養殖的生態土雞、土鴨。
“現在大家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綠色生態高品質食品已經成為了主流。我想讓更多的人吃上高品質的生態土雞、土鴨。”李光正說,他養殖的雞、鴨肉質鮮美緊實,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許多老顧客都會主動到村里購買。目前存欄土雞1000只左右,預計年底出欄1萬羽雞。
楓朗鎮生態好,發展養殖前景良好。“下一步我決定擴大規模,養殖肉牛,同時通過村里的合作社把綠色養殖技術推廣出去,讓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生態種養隊伍。”李光正說,年輕就要敢闖敢干,未來,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夠看到鄉村發展的廣闊前景,一起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來。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