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漢劇臉譜的臉譜文化
廣東漢劇臉譜——林耀龍
廣東漢劇臉譜——胡奎
廣東漢劇臉譜——沉香
廣東漢劇臉譜——王翦
廣東漢劇臉譜——老姚期
●徐青
中國戲劇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品種,戲劇集文學、美術、書法、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服飾及舞臺光影和特效陳設等文化品類于一體。歷經從簡至繁 ,以形達意,不斷探索,不斷揚棄取舍的發展過程。
“看戲看臉”是戲劇的傳統行話,“形從神出,相由心生”的概念是梨園子弟的表演秘訣。臉譜是中國傳統戲劇的文化瑰寶,戲劇演員通過臉部化妝(一般為男角居多),勾畫體現劇中人物的藝術特色。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于它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的分辨,有一定的規范和格式。作為傳統視角和聽覺的藝術呈現,內行的觀眾從臉譜上就可以分辨出這個角色是英雄還是歹人,聰明還是愚蠢,受人愛戴還是使人厭惡。臉譜以“象征性”和“夸張性”著稱。它通過運用夸張和變異的圖形來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額頭和兩頰通常被畫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形狀,再加上夸張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舞臺角色的藝術效果。
這里,筆者從廣東漢劇的傳承和劇種資料的遺存角度考量,從幾個方面著墨探究,以饗讀者。
基本概念
歷史上,廣東漢劇臉譜有300多個,常用的100多個。主要用于男角的凈行(包括紅凈、烏凈)和丑行,具有構圖精巧、線條清晰、色彩鮮明和性格突出的特點。分整臉、破臉、歪臉、碎臉、二片臉、三塊臉、和尚臉、神怪臉等幾大類。
新中國成立以前,漢劇班社多在城鄉的廣場、曠野或祠堂、社廟等開闊地上搭臺演出,大概是由于舞臺的光照弱,觀眾的視距遠等條件的局限,為幫助廣大觀眾了解、識別劇種角色的人物身份、性格特征、感情變化等原因,歷代藝人創造性地對某些行當如凈(紅凈、烏凈)及丑等的面部進行化妝。采取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夸張手法,根據劇種角色突出的人物性格、感情特點,以濃重的色彩、圖案、花紋,勾繪成不同的臉譜。這些臉譜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逐步發展變化,日臻完美,被沿襲下來,并普遍為行家、觀眾所認定和接受。清朝光緒末年,外江班的“榮天彩”在上海演出,姚顯達的烏凈臉譜種類多、式樣好,受到上海戲劇界的贊譽。
廣東漢劇開臉使用彩色,以黑、紅、白三色為主。紅色象征忠義賢良,黑色象征剛毅勇敢,白、青色象征陰險奸詐。烏凈多用黑色,紅凈多用紅色,丑角多用灰白色,彩旦“開臉”多用粉紅色。臉譜精繪,常用象征性的圖案來表現人物的風貌和性格特征。如包公上額中庭畫日、月圖案,以表示包公能斷陰陽;黃巢額上中庭畫有“七星”符,以表示他有帝王之相。“七星”圖案畫的部位不同,意思也不同。如曹操的大將夏侯淵、夏侯惇,則畫在左臉上。夏侯淵的臉上有一道紅線從額門上斜下右頰,以示應他在定軍山之南被黃忠刀劈而死。姜維額上中庭畫有八卦中的太極圖,寓意較深,既表示他是帥才通曉陣法,又表示他師承于諸葛亮。神話人物楊蕃額上畫有龍吐珠,楊戩額上中庭畫有豎眼,雷震子面上、額上滿是火焰,孫悟空傳統臉譜是在其兩眉間畫有紅色扇輪,原意在于揭示其是應輪回因果關系的石猴。
廣東漢劇臉譜的主要類別
在長期實踐積累中,劇種臉譜與劇目創排密不可分,勾畫和創作臉譜,收集和傳承臉譜一脈相隨。綜觀史料記述,廣東漢劇臉譜大致有如下幾種形式:
整臉 廣東漢劇的整臉為化妝時全臉一色為底,只勾畫眉眼和一些肌肉紋理,夸張程度不大。實例如《陳州放糧》中的包拯形象,類屬黑色整臉。臉部為黑套紅呈棕色。腦門中的日、月圖案紅白相間,兩道寬眉為水白色。這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形象,給觀眾以嚴肅沉著的感覺。其兩道寬白眉鎖在一起,似馬鞍形,以表現他勤思考、善心計,愛國愛民的沉郁心情。腦門中的紅日、月牙形,顯示他執法如山,不論皇親國戚,犯了國法,也要按律而斷的精神;也有畫太極圖以示他日斷陽、夜斷陰,連閻羅王也懼他三分的威嚴。這樣的設計與構圖,表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仰望太陽、月亮一般,希望有包公這樣一個理想的人物能為百姓伸張正義。包拯這個人物,在《秦香蓮》《血掌印》《林昭德》《包公與妞妞》等劇目中,都是以典型、鮮明的形象出現于舞臺的。
在傳統劇目中,使用整臉臉譜的還有《捉曹放曹》中的曹操,《孟良搬兵》中的孟良,《失街亭》當中的馬謖等。
破臉 在傳統戲里邊,人物的臉部有明顯的傷痕特征,有揭示人物身份、背景條件和性格特征的用意。如《沙陀國》中的李克用和《群英會》中的黃蓋,李克用、黃蓋的臉譜,扮的都是年紀衰邁、眉眼低垂、肌膚收縮、鬢須皆白的老人,即“老臉”。黃蓋在《群英會》一劇中用紅凈行扮演,上場念的詩白便有“不覺兩鬢白似霜”一句,是“老來面目半抽縮”的形象。而李克用的臉譜涂抹白色、紅色、水紅色,則有“返老還童,老當益壯”的氣概。在《沙陀國》一劇中,李克用左眼上勾有三道紅紋,以示被大雕抓傷。所以說李克用是“破臉”“老臉”兩者兼有的臉譜。破臉在古裝戲的武打場面也多有運用,借以表達戰斗的殘酷和無情。當然,個別特殊身份的人物角色,以破臉示人,也能起到點睛的效果,如大盜、土匪、傷兵、仇家等。
歪臉 夸張成分較大,即人物臉面五官不正、歪瓜裂棗,有先天性和后天人為條件之分,這都是出場人物的表達需要。如《打瓜國》《賜黃袍》中的鄭恩,他是一個性格耿直剛正,敢于犯上的人物。這個臉譜之所以會構成歪臉,是由于傳說他到山中救人,被猩猩傷了右臉,抓掉了左眉,從眉心到上鬢角撕去了一大塊皮肉,因此嘴歪鼻斜,兩眼挪位。根據這傳說,把他的臉譜構成歪眼、歪鼻和歪嘴的形象,把兩只眼形構得一只往上斜閉、一只往下低合的“雌雄眼”。在《打龍棚》一劇中,鄭恩的上場詩就有“雌雄眼能觀天下,棗牙槊保定邦家”這么兩句描寫自己的形象。在不少傳統戲中,給奸邪小人定妝,也常用本法,因此,歪臉角色變化多樣,活用無限。
碎臉 即是圖案花紋集中在眉、眼、口、鼻上,既從職業行當上分別,也從人物性格上運用,使劇中人物千變萬化。以《蘆花蕩》中的張飛為例,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耿直豪放、勇猛粗暴。在不少的戲劇中,從各個側面描寫了他喜樂易怒,有勇有謀,剛中帶柔,粗中有細的特點。如何把張飛的典型性格在臉譜上突出、鮮明地反映出來?前輩藝人創造了多種圖案,這里談的是喜、怒不同的兩個黑白相間的“蝴蝶”碎臉,它具有格調別致、勾畫巧妙的特點。由于張飛一雙“豹頭環眼”(俗稱“田螺目”),所以創造出環形圖案的構法,如環形的眼窩、鼻窩、半環形的眉毛,印堂紋、法令紋等。進而運用這些紋理,以眼為中點巧妙地組成一個環形蝴蝶圖案。由于傳統的構法力求圖案化和勻整化,這個臉譜似乎較遠地離開了藝術的真實性。但只要仔細玩味尋思,還是能夠分辨出環形化的手法和創造者的現實主義作風和獨創精神。熟悉戲劇的人們,在觀看《古城會》《三顧茅廬》《張飛審瓜》《蘆花蕩》等劇目時,張飛出場無須通名報姓,見天庭上掛著祥云,“豹頭環眼”,嘴角頻頻向上翹動,把顴骨、面頰聳得又高又窄,好似“花蝴蝶”展翅飛舞的喜臉樂相,就知道這是“張三爺”。但是,張飛又有直率、急躁的一面,發起脾氣來,怒氣沖天,暴跳如雷。他一變而為眉毛、眼梢直豎、鼻孔朝天、嘴角低垂、拉長了臉。這個臉譜宜用于《長坂坡》《鞭督郵》等劇目。另外,《紅逼宮》中的可馬師,《搜孤救孤》中屠岸賈的臉譜,均屬白、黑、青、紅色的碎臉。
二片臉 即是把角色的整張臉分成左右兩片,勾畫不同的花紋和顏色。這種臉譜多用于傳奇性的戰將和諸神,也有人稱為陰陽臉。例如《定軍山》《戰宛城》中的夏侯淵、夏侯惇。曹操的大將夏侯淵、夏侯惇均屬二片臉(以鼻梁為界,把整個臉部分成兩半,左邊黑白相間,右邊以灰青色或灰藍色襯托著“七星符”,把右邊的眉眼加上去,形成七星伴月圖案)。夏侯淵的臉上有一道紅線從額門上斜至下右頰,以示應他在定軍山之南被黃忠刀劈而死。夏侯惇左眼的血痕則是被曹性一箭所傷的印記。因此,夏侯淵、夏侯惇在《定軍山》和《戰宛城》劇中,是“二片臉”“破臉”兩者兼有的臉譜。
三塊臉 即是把人物的臉分成兩腮和天庭等三個部分,畫法相對比較復雜多樣。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醉焦》中焦贊的臉譜,以芭蕉葉為其主要特征,似乎有點牽強。這大概是歷代藝人這樣勾畫,已約定俗成,所以至今仍在沿用。凡是看過《醉焦》《打焦贊》和《六郎罪子》等戲的觀眾,都知道焦贊是“暴叫暴跳”而又幽默風趣的人物。因此給他勾畫上“喜鵲眼”,借喜鵲愛喳喳叫、蹦蹦跳來形容焦贊的性格,這才是比較突出的特征。焦費的眼窩和鼻子勾連在一起,表現其打打鬧鬧的神氣更為有趣。
其實,在300多年的廣東漢劇演變歷史過程中,前輩藝人們還在實踐中創造了很多劇種臉譜,如“神怪臉”“太監臉”和許多特型譜系,構成了廣東漢劇獨特而鮮明的臉譜文化體系??墒?,在劇種流傳過程中,在20世紀有兩個特殊時期,廣東漢劇的臉譜傳承遭受散失和毀滅性的災難。一是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潮汕淪陷,廣東漢劇班社四處逃散,大批歷史傳承資料被毀和散失;二是1966年至1976年間,廣東漢劇院解散,傳統戲劇被打入“冷宮”,珍貴的臉譜資料隨同傳統服飾、道具被一起焚毀。
廣東漢劇臉譜的
傳承和發展
廣東漢劇臉譜是300多年積淀的歷史文化,是客家藝術躋身民族傳統文化之林的獨特標志。特別是走進新時代,廣東漢劇臉譜文化的作用和影響需進一步彰顯:
一是劇種傳承的需要。傳統地方劇種的藝術特色,臉譜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一個戲一群人物,角色臉譜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無論是畫譜參詳和變化提升,講究的是出處,謀合的是特征。老祖宗留下的根脈丟不起也舍不得。記得在2004年的夏天,筆者和劇院副院長魏瑞新就劇種的臉譜問題進行過一段時間的專題調研。談及臉譜話題,也找過幾個退休老藝人,詢問過臉譜的遺存事宜,結果是令人擔憂的——尋訪幾經周折,翻遍所有資料,只找到十幾個原譜,與歷史記錄相差甚遠,可謂九牛一毛!為此,我們深感痛惜,感嘆唏噓。隨后,劇院將這些遺存進行整理制作,陸續開發了漢劇臉譜衍生工藝產品,如對杯、盤碟、團扇、圍帕、硯屏、掛件等。這些作品小巧而精致,典雅而雋永,然后又小試牛刀而投放文旅市場,同時作為饋贈禮品而頗受青睞。2014年以來,在梅州宣傳文化部門和劇院黨委的重視下,廣東漢劇臉譜文化“衍生品”逐漸得以挖掘和開發,廣東漢劇臉譜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二是客家文化張揚的需要??图颐裣滴幕葌鞒兄性瓊鹘y,又形成地方特色。廣東漢劇落戶梅州300多年,不斷吸納和融通地方文化元素,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扎根的理由,廣東漢劇臉譜文化成為客家人文精神的一個符號,充分開發和利用成為可為之舉,并將在建設“文化梅州”和推進“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很值得探討和推廣。近幾年來,筆者對此事總是耿耿于懷。遂多次與業界和相關專家敘述緣由,反復切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國家舞臺二級設計師葉波先生頗有建樹,近年來以扎實的功底,良好的傳承心態,在廣東漢劇臉譜文化挖掘和整理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在繼承方面持續發力,在遺存資料中“探寶”;憑記憶整理,按圖索驥,避免劇種之間的紛繁重疊和簡單的復制。在創新階段有所作為,精心揣摩劇目人物角色的環境和性格,大膽提煉,潛心創作,一批廣東漢劇臉譜在他的努力下新花燦放,許多傳統劇目的人物形象得以經典重現。
筆者認為,以廣東漢劇臉譜文化為基調,深層次開發和挖掘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既是一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的繼承,更是豐富客家文化旅游資源活力的載體,大有文章可做。
?。ㄗ髡呦祰乙患壘巹?、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副院長)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