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bject id="ukkwr"></object>
    <output id="ukkwr"><nav id="ukkwr"><div id="ukkwr"></div></nav></output>
    1. <td id="ukkwr"><ruby id="ukkwr"></ruby></td>

        廣東漢劇的音樂和聲腔藝術

        梅州網  www.visionitgroup.net  2023-01-20 12:02   來源: 梅州日報
        [報料熱線] 2301111 13411225588 [報錯有獎] 2278888

        國家一級演奏員、廣東漢劇作曲家鐘禮俊在現(3656543)-20230120093243

        圖為國家一級演奏員、廣東漢劇作曲家鐘禮俊在現場指揮“百人漢樂”演奏。(董明 攝)

          廣東漢劇的音樂以傳統深厚而著稱,唱腔以西皮(北路)、二黃(南路)為主體,還有大板、昆曲、七句半(啰啰腔)、吹牌、小調等,旋律流暢,優美抒情,板式豐富。

          300多年來,廣東漢劇音樂和聲腔不斷發展。聲腔方面,清末民國時期,一批精通音律的藝人致力改良、創制劇目新腔。如著名紅凈藝人陳隆玉,將原本全子喉發聲的紅凈用嗓,改革為“三分原喉七分子喉”的真假嗓結合,行腔由原喉低音起唱,然后轉入子喉,用于塑造關羽、趙匡胤、包拯等英雄人物形象,呈現獨具威猛沉毅的藝術特色,深受觀眾的歡迎。漢劇藝術家范思湘、陳亮階等繼承并發展了這種唱法,使之成為紅凈的定型唱法,被稱為“紅凈腔”,是廣東漢劇最具特色的聲腔。

          伴奏音樂方面,20世紀30年代起,著名樂師羅旋(頭弦)、饒淑樞(提胡)、羅享韶(頭弦、嗩吶)、羅九香(古箏)、范思湘(司鼓)等匯集在粵東漢劇界,同時漢劇音樂與本地民間音樂“絲弦樂”、“中軍班”音樂逐漸融為一體,廣東漢劇的鑼鼓經和過場音樂豐富完備,古雅淳樸,地方特色突出。

          在樂器方面,分“文樂”和“武樂”兩大類。文樂最基本的為三大件,即頭弦(又稱“吊圭子”)、三弦、月琴,吹牌用笛子或嗩吶作伴奏,以后逐漸加進二胡、洋琴、提胡、椰胡、琵琶、笙、中胡、大提等。著名琴師饒淑樞于1927~1933年間,參考廣東音樂高胡和二胡的形制創制的“提胡”,因其琴音溫柔甜美,不僅成為廣東漢劇的特色樂器之一,也為潮劇及粵東民間音樂界普遍使用。武樂有板、片鼓(又稱“的鼓”)、小鈸、大鈸,小鑼、大鑼(又稱“蘇鑼”)、銅金(又稱“乳鑼”)、馬鑼、碗鑼、戥子、號頭(又稱“吊喇子”)等。最具特色的樂器是頭弦、蘇鑼、吊喇子。頭弦是領奏樂器,發音尖脆明亮;蘇鑼又稱大鑼,音區較低,音色柔和文靜,低沉肅穆,音波悠長;吊喇子又稱號頭,高音尖厲悠遠,低音肅殺恐怖,常用于場前鬧臺,兩軍交戰及法場命斬的場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劇目的建設和頻繁的交流演出,促進了廣東漢劇音樂的革新和發展。

          唱腔方面,其音樂設計注意從內容出發,認真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大膽地突破了傳統聲腔的局限,借用傳統唱腔中賴以表現各種思想感情的板式唱腔,穿插使用于新劇唱腔之中,豐富了唱腔的表現力。如在西皮腔中插入高撥子的唱句、在二黃腔中融入了安春調的旋律等;在原有的傳統唱腔板式中創造新板式,如借鑒“西皮二六”板式特點,創造了“二黃二六”等。

          器樂方面,廣東漢劇在傳統器樂曲牌的基礎上,吸收了粵東客家音樂的絲竹樂曲、小調,以及民間吹奏樂“中軍班”的音樂和鑼鼓,如《出水蓮》《杜字魂》《崖山哀》《柳葉金》《送歌》《博古》等,充實了間奏和過場音樂,有些民間小調還被改編為唱腔,如《百里奚認妻》中的小曲《思夫》《嘆淪落》等,已成為膾炙人口、競相傳唱的流行唱段。

          音樂伴奏方面,其手法也吸收了客家音樂的“軟線”、“硬線”演奏手法,使之具有濃濃的地方風格,為當地觀眾所喜愛。

          同時,廣東漢劇開始以簡譜記錄唱腔、音樂;自1964年起,所有演出劇目均有記譜,至2022年,記譜的傳統絲弦樂曲300余首,常用傳統嗩吶曲牌60余首,民同小調50余首。

         ?。謨x 徐青 黎本洪)


        責任編輯: 曾舒婷

        >> 精彩圖文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