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梅縣老區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
日前,梅縣區委書記溫助民接受本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暢談梅縣區如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實,奮力開創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記者(以下簡稱“記”):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梅縣區將如何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諸行動、見之于成效?
溫助民(以下簡稱“溫”):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重在學習消化、理解深化、落實轉化。近段時間以來,梅縣區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召開區委常委會會議、全區干部大會、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區委全會,制訂《梅縣區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總體工作方案》,明確學習計劃、學習清單、學習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安排部署,高質量、多形式、廣覆蓋開展學習培訓、專題研討、宣講輔導,持續深化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理解把握。在這過程中,我們的領導干部帶頭學、帶頭講、帶頭干,引領廣大黨員干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接下來,我們還將嚴格按照“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的重要要求,組織開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梅縣實踐”專題調研,圍繞10個課題30個專題開展深調研,找準結合點、切入點、著力點,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細化實化為具體的目標任務、工作舉措和項目抓手,以打造“葉帥故里·大美梅縣”為目標,以建設“三新三城”為主線,推動梅縣老區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
記:當前,梅州正全力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梅縣區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將如何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持續發展壯大實體經濟?
溫:接下來,梅縣區將舉全區之力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主動謀劃、主動對接、主動跟進省、市出臺“1+N”配套政策,全面謀劃重大項目、重大產業、重大平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制造業當家,切實把發展機遇轉化為發展成果,努力做大經濟規模、做大經濟總量、做大經濟蛋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爭當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
梅縣區將努力做大經濟規模、做大經濟總量、做大經濟蛋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爭當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
一是在產業集群培育上持續發力。堅持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增資擴產,持續推進穩鏈補鏈延鏈強鏈。堅持以商引商、以鏈招商、以僑引商、聯合招商,全力加快嘉元時代等18個增資擴產項目建設,力促石墨、鋁箔等產業鏈上下游項目落地建設,全力加快構建銅箔、裝備制造、智能家電“2+1”現代產業體系。
二是在產業平臺構筑上持續發力。加快推進梅州綜合保稅區二期建設,確保年底封關驗收,積極爭取廣鐵集團合作運營梅州國際無水港,推動鐵海聯運、區港聯動發展。高標準建好梅縣產業集聚地,實施省級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電子專用材料制造)特色產業園提質增效工程,積極謀劃布局大灣區“飛地園區”建設,努力打造全省首批區域產業轉移主平臺。
三是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持續發力。實施“青梅”“金谷”等五大人才計劃,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充分發揮嘉元科技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引領作用,大力支持廣東電解銅箔區域創新中心建設,帶動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努力構建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四是在營商環境優化上持續發力。堅持“用戶思維”,積極推進“極簡審批”改革,健全完善項目服務專班機制,大力推廣“容缺受理+并聯審批+以函代證”,加快探索“部門代辦”模式,推動更多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硬指標向“打糧食”項目傾斜。
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傳統農業大區,梅縣區將如何發揮優勢,加快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溫:梅縣區將深入落實省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壓實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全面建設和美鄉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打造強富綠美新縣域,爭當廣東鄉村振興新典范。
一是狠抓和美鄉村建設。堅持多鎮多村聯動,全力創建丙雁松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帶。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讓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加快建設畬江、雁洋、梅西等美麗圩鎮示范點,把鄉鎮打造成為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
二是狠抓現代農業發展。實施農業“兩園一軸四片區”發展規劃,努力建好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做大做強金柚、綠茶等優勢產業,做優做精小龍蝦、肉鴿等特色產業,加快建設鄉村產業社區。用好省“預制菜十條”政策,著力打造客家鹽焗食品、石扇咸菜等特色品牌,以農業工業化理念加快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是狠抓生態環境保護。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造美麗中國實踐“梅縣樣板”。
四是狠抓綠美梅縣行動。有序推進林分改造、林相提升,著力擴大綠量、提高綠質、增強綠效。堅持“一河一路一樹一花一景”理念,高標準建設“三江四線”生態景觀廊道,打造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森林城市、綠美鄉村,爭當綠美廣東示范區。
鉚足干勁起好步 全力奮戰“開門紅”
梅州國際無水港(松棚鐵路物流基地)建成、梅縣區東部快線第五標段(雁洋環鎮路)正式通車、梅縣區藝展·繽紛城項目動工、梅縣區韜奮紀念大橋暨美麗畬江建設系列工程項目動工……新年伊始,梅縣區捷報頻傳,全區上下凝心聚力,持續掀起大抓項目、大上項目的發展熱潮,為全年經濟發展開好頭起好步。
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正在快馬加鞭建設。
走進位于城東鎮上坑村的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建設現場,記者看到,現場運輸車輛來回穿梭,施工人員緊張有序作業,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公司正全力以赴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現場投入的機械有125臺/套,作業工人約800人。”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點辦部長黎為政說,目前已有2棟廠房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計劃8月份逐步投產。
重大項目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去年以來,梅縣區堅持制造業當家,走實走好工業強區、產業興區發展道路,大力實施延鏈補鏈強鏈工程,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增資擴產,銅箔、裝備制造、智能家電“2+1”現代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今,梅縣區銅箔年實際產能達到9.6萬噸、約占全國產能的10.6%,在建產能11萬噸,成為全國重要銅箔生產基地。”梅縣區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曾輝說。
丙村鎮溪聯村,農家庭院掩映在綠樹紅花之間,猶如一幅田園山水畫。
工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鄉村振興的賽道,梅縣區也是奮力前行。走進丙村鎮溪聯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硬化路面,一座座農家庭院掩映在綠樹紅花之間,沿路的“四小園”讓人忍不住駐足觀賞,仿佛置身于美麗的田園畫卷中。“現在開門就見公園,出門就有休閑場所,環境是越來越好,村子是越來越靚,生活是越過越舒心,我們都感到很幸福!”說起溪聯村的變化,村民鄧偉英點贊道。
過去的一年,梅縣區立足實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激活鄉村資源,全力創建“葉帥故里·大美梅縣”丙雁鄉村振興示范帶,實現紅色、綠色、古色三色同輝,一二三產業深化融合,“天際線、山際線、水岸線”各美其美。“讓人感動的是,在創建過程中,村民主人翁的意識越來越強,共同把美麗鄉村的藍圖變成生動現實。”溪聯村村“兩委”干部廖煥賢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在雁洋鎮南福村隨處可見柚樹,村民忙著管護柚樹保證新一年豐產。“我們是金柚大村,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從傳統農業不斷向科技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把村里的‘小柚子’做成了‘大產業’。”南福村黨支部書記黃開志說,全村約450戶村民種植了5000多畝柚樹,70%村民的主要收入來自于金柚。
廣東李金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柚苷生產線。
作為中國金柚之鄉,梅縣區近年來從源頭把控品質、拓寬銷售渠道、多元延鏈強鏈、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全力推進梅縣金柚產業發展,特別是著力以工業思維發展第二產業,全面建成國內首條柚苷生產線,積極推廣無損檢測,讓梅縣金柚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梅縣金柚產量、品質、效益齊頭并進,真正成為廣大柚農的“致富果”。“新的一年,我們將繼續加快推動金柚產業‘三產’融合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梅縣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巫達文說。
“好服務”助推企業發展“加速度”
投資81億元的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建設正快馬加鞭,朝著項目下半年實現逐步投產的目標全速前進……這是全市歷史上單體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由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公司——廣東嘉元時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投資興建,規劃用地約816畝,主要建設多棟生產車間和配套廠房,產品以4.5微米至6微米極薄銅箔為主。
嘉元時代年產10萬噸高性能電解銅箔項目從簽約到動工僅用半年時間,刷新了“梅縣速度”。“去年,嘉元科技年產3.1萬噸鋰電銅箔項目實現全部投產,極大豐富了企業現有產品結構,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嘉元科技相關負責人說,在嘉元時代項目方面,市、區各級各相關部門主動服務幫助企業,快速解決項目用地、用林、用水、用能、用電等問題,實現了“拿地即開工”,并做好“全鏈條”保障讓項目加快推進。
白渡鎮沙坪工業園區一角。
企業發展的“加速度”離不開梅縣區的“好服務”。近年來,梅縣區堅持“用戶思維”,不斷健全完善先進制造業招商引資政策措施,對重大招商項目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主要領導帶頭實施領導掛點服務企業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行政審批事項100%網上受理、100%網上辦結,大力推廣“容缺受理+并聯審批+以函代證”機制,最大限度壓減項目審批時限,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版撰文:吳麗伶 馮森達 王雅 曾勇 本版攝影:吳騰江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