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無閑田 荒地復生金!平遠縣泗水鎮探索“萬企興萬村”村企共建模式盤活撂荒地
●本報記者 傅思林
平遠縣泗水鎮梅畬村推動撂荒地連片復耕復種,成為美麗鄉村景點。(曾汀 攝)
近段時間,在平遠縣泗水鎮梅畬村,來自客天下梅畬農旅公司的挖掘機和農用耕機翻越山野丘陵,將田間地頭齊人高的雜草叢一掃而凈,成片撂荒地被推平、翻新;農民播種禾秧、玉米的作業緊隨其后。政企合力推動撂荒地重披綠裝,既守牢了糧食安全底線,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更從生產和經營兩端發力,推進鄉村產業社區試點建設,探索出古鎮與良田共存、產業與鄉村共興的新路徑。
村企共建共享
機制更長效
夏日的梅畬村,青山碧水,房屋依山層疊而建,梯田如鏈似帶,滿目皆是原生態景色。這里距平遠縣城40多公里,是中國傳統古村落、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旅游資源豐富。特別是廣東鴻藝集團響應“萬企興萬村”行動號召參與梅畬村鄉村振興后,該村成為聲名鵲起的田園綜合體。然而,由于土地流轉細碎、農業經營小型、農事服務單一等因素,梅畬村還有不少土地撂荒,這一現象成為鄉村振興的“痛點”。
如何變“小塊田”為“大塊田”?如何激活農民復墾的動力?梅畬村在廣東鴻藝集團“鄉村振興從經營農村開始”的創新舉措和“鄉鎮城互動融合發展”的村企共建模式中探索。今年初,在市縣有關部門統籌指導下,泗水鎮黨委政府積極協調梅畬村“兩委”對接客天下梅畬農旅公司,整村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改革,對撂荒地進行機械化連片開墾,發展以高禾米為主的高質量農業產業。“圍繞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我們探索建設區域集中、開發集約的鄉村社區,逐步盤活全村400多戶村民的2300多畝撂荒地。”客天下梅畬農旅公司工作人員曾汀說。
為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市、縣農業農村工作部署,泗水鎮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實行政企合力、掛圖作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破解土地撂荒難題。泗水鎮黨委書記蔡平告訴記者:“我們立足鎮情、民情,在縣出臺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和獎補政策的基礎上,又專門出臺了鎮一級獎補政策,極大地調動起農企和農民集約土地、復耕復種的積極性。”如今在泗水鎮,連片復墾15畝以上撂荒耕地的,每畝獎補超過700元。這極大地鼓舞了農企和農民對撂荒地復耕復種的信心。
“由政府、企業和村民共建共享,能讓撂荒地復耕復種更長效。”蔡平認為,如今有復墾政策支持保障,有經營主體聯農“代耕”、村集體牽頭組織“寄耕”,耕地拋荒問題在慢慢得到解決。目前,僅客天下梅畬農旅公司便集約起2300多畝土地并簽約租賃30年。在這種發展模式的推動下,該鎮今年完成撂荒地復墾復種700多畝。
土地托管有方
村民多得利
嗅著新鮮泥土散發的氣息,正在復墾撂荒地里種秧苗的36歲村民劉潤鴻喜笑顏開。今年,他早早領取了土地入股的租金和分紅,還選擇放下過去十來年在外打工的生計,回到家鄉就業。“農旅公司請我回來耕作,現在我干回了務農老本行,既是員工,又是股東,在家門口就能領到3000多元的月薪。”劉潤鴻說。
為解決撂荒地復墾后“無人耕”問題,客天下梅畬農旅公司招聘成立了專業農耕隊。目前,梅畬村已有40多名村民加入農耕隊,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其中不乏像劉潤鴻這樣的返鄉青壯年。他們在復墾的撂荒地里種上高禾米、涼粉等,不僅自個鼓了錢袋子,而且幫助村集體創造了不菲效益。“通過盤活撂荒地,我們不斷擴大高禾米種植面積,以訂單農業模式銷售到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市場,每年至少為村集體經濟增加20多萬元的收益。”曾汀說。
過去三年來,專業農耕隊累計完成撂荒地復墾1000多畝。他們讓古韻古色的傳統古村落增添綠色,在連片撂荒地上打造的“龍頸梯田”“田園巴厘”等景觀更成為梅畬美麗鄉村招牌景點,帶旺鄉村旅游,實現農業與旅游效益雙提升。這讓劉潤鴻等廣大村民滿懷自豪感:“大伙不單單是耕地糊口的農家,更是美麗鄉村的建設者。”
撂荒地變成豐收“糧袋子”。這是梅畬村民的真實體驗,也是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廣東鴻藝集團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近年來,梅畬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廣東十大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如今,客天下田園梅畬的鄉村振興大文章正愈發出彩。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