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師傅劉偉森:用心做好每一道菜 讓世界愛上客家味
●本報記者 黃鈺然/文 吳騰江/圖
肉茸菌炒客家臘肉
粵菜師傅劉偉森正在廚房內掌勺。
“不好意思,久等了,上課耽誤了點時間!”日前,在酒店培訓室門口,記者見到了剛剛給廚師專業的學生授課結束的劉偉森。長時間的課程,并沒有給他帶來疲憊的神情。
眼前這位頭戴白帽、一身廚師服的男子,就是客家菜烹飪知名廚師、興寧紫來酒店行政總廚。今年51歲的他,已經入行32年。
●從“學徒小伙”到“酒店大廚”,勤學苦練長本事
指針撥回30多年前的羊城廣州。
1989年,19歲的劉偉森在親戚的介紹下,背起行囊,孤身一人外出到廣州學廚。“當時家里經濟困難,想著當廚師起碼不愁吃,我就來了。”劉偉森靦腆道出了當廚師的原因——沒有多么“高大上”,就是為了吃口飽飯。
在端菜、洗碗等雜活干了兩三個月后,這位小伙手都洗爛了,才被酒家老板看中,有機會轉進廚房當學徒,給師傅“打荷”(即做配菜)。
本以為能夠大展拳腳,但半年時間里,師傅并沒有給他傳授任何的做菜技巧。日復一日,他都只能用廢棄的姜、胡蘿卜練習切片、切絲。師傅平日里怎么做,他都牢記于心,勤奮如初。“為了提升技藝,我報了廚藝速成班,沉下心學了3個月,學成后,師傅偶爾給我機會露兩手。”劉偉森說,有了基本功和理論,他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了。
“寶劍鋒從磨礪出”。劉偉森輾轉多家特色餐廳繼續深造自己,學習各色菜式,提升烹飪技巧。“客家菜樣式多,發展空間也很大。”1995年,劉偉森學成回鄉,在興寧長城酒店(現名紫來酒店)擔任廚師長。
●直面困境用心做好每一道菜,把客人放在首位
帶著省城經驗回到梅州,劉偉森滿腔“文成武就”的自信。但是,第一次出菜后,結果卻不似想象……
“你的菜沒放鹽?”
“那么淡怎么吃嘛!”……
一句句質疑讓劉偉森頗為失落。但是就跟當初埋頭切姜片的小伙一樣,他敢于直面困境。
原來,廣府菜口味偏清淡,但客家菜偏咸香,這是一直烹飪廣府菜的劉偉森沒有意識到的。為避免閉門造車,之后的每天,他都會走出廚房,跟服務員溝通,咨詢客人對菜品的評價,慢慢調整做法,逐漸得到客人的認可。
“看到炒出的每一道菜客人都吃得很開心,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當一個優秀的客家菜廚師。”劉偉森說,菜肴入口時顧客浮現的笑容,能夠讓他忘卻艱苦:每一個中午,炒70多道菜品,廚房熱如蒸籠,濕透的上衣、褲子貼在皮膚上,冷熱交替……
出于對餐飲業的執著和熱愛,他一直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廚藝。每年他都會外出學習了解地方飲食文化、烹調技藝、管理辦法,潛心研發新菜式,堅持把廣府菜的調味基礎和客家菜的烹飪技法相結合,取廣東之風,存中原之韻,以調味融入,以工序呈現。
●以兩道客家特色菜喜獲全國金獎
草鯇,是梅州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魚。新鮮的草鯇從水中撈起,將魚肉“解”出后以蔥、姜、料酒浸泡。隨后用刀一層層地刮出魚蓉,并加上調料后反復用力揉打,直到打出筋道來,這時的魚肉極富黏性。
“這一步非常重要,魚餅爽不爽口就看摔打得夠不夠了!”劉偉森認真說道,“把摔打好的魚蓉煎成餅狀,一道香煎客家魚餅就算完成了。”
9月24日,劉偉森入選廣東代表隊參加“2021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全國餐飲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在中式烹飪賽項中以“香煎客家魚餅”和“珍珠紅娘酒煀雞”榮獲金獎,這也是梅州餐飲行業首次在全國大賽上獲得金獎。
為了研發“香煎客家魚餅”這道菜品,劉偉森走訪了河源、梅州等地的淡水魚養殖場。“每條魚都必須在三斤左右,這樣的魚質才是最好的,水質如何,養殖時間有多長,我必須嚴格把關,確保食客的健康。”為了保證“香煎客家魚餅”的口感,他還召集同行一起品嘗,征求意見,不斷改進做法。
談及所獲的榮譽,他靦腆地笑了笑。“榮譽是另外一回事,重要的是用心做好每一道菜,把客家菜推出圍龍,讓更多的人愛上客家菜。”劉偉森說,讓每一位客人滿意,就是他當廚師的初衷。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