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bject id="ukkwr"></object>
    <output id="ukkwr"><nav id="ukkwr"><div id="ukkwr"></div></nav></output>
    1. <td id="ukkwr"><ruby id="ukkwr"></ruby></td>

        香 · 圓 · 暖 · 真!中秋夜,總有一味屬于你→

        梅州網  www.visionitgroup.net  2021-09-21 09:45   來源: 梅州日報
        [報料熱線] 2301111 13411225588 [報錯有獎] 2278888

          編者按

          月是故鄉明,情是中秋濃。圓月、月餅、蜜柚、圍龍屋,是客家人的中秋意象,團圓、和諧、真誠、傳承,是客家人的中秋情懷。中秋節作為中國傳統佳節,承載著血脈親情、家國情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313961_zql_1631894400000@@57693@@

          就讓我們透過這些客家意象和家園小景,回歸家園,品味客家。

          客家月光餅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伴隨著秋風乍起,我們迎來了白露,準備承接中秋。

          各大商場早早擺上了各式月餅。廣式、蘇式、京式、滇式……琳瑯滿目,應接不暇。但可以感受到的是,人們對吃的理念越來越返璞歸真。傳統的客家月餅——月光餅,不再隱藏在街頭巷角小商店,而是落落大方正式登臺,與其他月餅一爭高低。

          “媽媽,媽媽,這個月餅怎么這么特別,我們買一塊回去嘗嘗好不好?”與眾不同的月光餅果然引起了女兒的注意?;氐郊?,架不住女兒的饞念,我立即打開包裝切了幾塊,女兒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塊吃起來:“嗯,好吃!”我也拿起一塊吃著,那記憶里的味道一下把我的思緒拉到兒時。

          我們家的月餅,最初并不是圓的。爺爺講的故事中,金黃色圓圓胖胖的月餅與現實中奶白色長方體的月光餅之間的差異,一直成為小時候困擾我的“十萬個為什么”之一。我們家的月光餅,實際上是切餅,其實是由糯米粉加上白砂糖、花生、芝麻、冬瓜糖等,壓制而成的一大塊長方體樣的餅?;蛟S因為制作工藝中需要用刀將一大塊切開,所以又被命名為切餅。從記事起,家里過中秋,一家人就圍坐著一起分吃一塊月光餅。父親一般提前一個星期買好,用塑料袋裝著,掛到客廳墻壁的釘子上。那是一個對小孩子來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更是一個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偷吃的距離。熬呀熬,盼呀盼,日子終于走到了八月十五這一天。不知怎么的,那天的晚飯時間總是特別長,母親精心準備的飯菜也沒那么可口了。經過漫長的等待,父母親吃完晚飯還忙完了所有的家務活,茶也泡好了。父親終于有時間把那袋月光餅從墻上拿下來了。父親用兩張報紙墊著,拿來小刀開始把月光餅切成小塊。那是一個對于小孩子來說有點神圣的時刻。刀子在切餅上落下,每一塊都像用尺子量過似的均勻。倘若刀子在切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往外或者往內拐了,我和姐姐的嗓子眼可就提起來了。眼睛直愣愣地盯著那一塊,在心里偷偷許愿希望得到大一點的那塊,倘若愿望實現了,那高興勁是不亞于過年穿了新衣領了紅包的。

          吃月光餅有兩個驚喜,除了吃到比較大塊的,另一個就是吃到帶有冬瓜糖的那一塊了,內心也能獲得額外的滿足。冬瓜糖那種猶如翡翠一般的淡青玉色,在我看來多少是有點神奇的,味道清甜,特別合我的口味。等長高點了,膽子也大了些,就會偷偷搬了凳子去把父親提前買的月光餅從墻上取下來,仔細對月光餅觀察一番,找到邊沿有冬瓜糖的,就偷偷摳下來吃掉,然后若無其事地掛回去。

          等日子寬裕些了,家里過中秋的月光餅就從一塊變成了兩塊,一塊中秋節晚上吃,一塊用來解饞。在我看來,這除了因為父親疼愛我們姐妹,多少也有他自己需要解饞的緣故。父親14歲就當家,除了上學還要照顧弟妹,養活家里,可以說是吃了生活中很多的苦?;蛟S也因著這樣的緣故,父親格外喜愛甜食。他還時常對節儉的母親說:“連吃的都掙不了,那我們還那么勤苦做什么?”我聽到這句話,歡天喜地,終于有理由鬧父親買吃的了。長大后才明白,其實是因為人生道路上有許多苦,所以我們需要更多一點的甜,才能夠撫慰人心,讓人帶著對幸福的期盼走下去。

          “媽媽,這月光餅真好吃。我要再來一塊!”看著女兒吃得如此滿足,我想,人們對于兒時味道的懷念,時間越遠,味道愈是真切,這是食物的魅力,也是故鄉、親情在游子心中的一道“白月光”,而這種對故鄉、親情的懷念也借由食物的味道得以一代代延續下去。

          ●鐘思婷

          月光與白發

          掐指算來,我已有好幾年沒在家鄉過中秋了。

          兒時的記憶里,故鄉中秋的月亮最明最亮。每到中秋,母親總要烙幾塊月餅給我們吃。烙好的月餅,外焦里脆,香酥可口。接下來就是“敬月”。三間低矮的瓦屋前,青青竹枝圍成的籬笆院里,一張陳舊的方桌上,擺放著一個大柚子、一盤青里透紅的蘋果,還有糖果、花生等,再加上飄香的月餅。

          我們坐在桌前,靜靜地等候月亮升上來。月亮剛上樹梢時是蛋黃色的,繼而摻入了一點青白,而后是完全的潔白如玉。待到月近中天了,父親就帶著我們姐弟四人面對圓圓的月亮,把雙手合在胸前,許下自己小小的心愿。敬好月神,母親便分給我們每人一塊圓圓的月餅。拿到垂涎已久的月餅,我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品著月餅的甘甜、水果的清香,那一刻,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是一輪圓月,洋溢著歡樂,就連家中的小花貓,也興奮地在地上打滾、撒歡、跑前轉后地跳個不停。

          多少年以后,我遠離了故鄉,團圓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少,想念父母的時候,就給家里打個電話,而父母卻很少給我打電話,說怕影響我工作。有一年中秋,我出差路過家鄉。“回來了,回來了!”母親連聲說,父親的臉上也洋溢著從未有過的喜悅??粗渤鐾獾母改?,頭發已然變成灰白,一種無法言說的悵惘悄然襲來。在我離開的日子里,父母不覺已漸漸老去。那晚,一輪滿月穿云而出,照亮了我家的小院,也照亮了離人回鄉的路。父親照例擺出那張小八仙桌,月餅、柚子、蘋果、花生、云片糕……剛剛出鍋的月餅還散發著誘人香味。一切都如兒時,一杯清茶,一雙竹筷。母親抬眼看看圓月,渾濁的眼睛忽然變得迷離,輕嘆一聲:“又一個中秋!”我不知母親這聲輕嘆中有著怎樣的內容,我只看到父母的白發,在月光下閃爍。

          “獨在異鄉為異客。”異鄉的中秋,常常是喜宴盡了,我便獨自回宿舍,一路走來,月色是那么清涼,樹影在秋風中搖晃著。此時,我覺得,我應該回去,回到那籬笆扎的小院子去,回到那小院的月光下去,回到白發父母的身邊去,那是我心靈的星空中最真實的存在。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時候讀《靜夜思》,只感覺它朗朗上口,由于與故鄉沒有距離,加上少年不知愁滋味,沒能領悟詩中隱含的濃濃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而今,又一個中秋節即將來臨,如水的月色灑在窗前,我的眼前又浮現出父母那絲絲白發在月光下閃爍。眼下,最想做的就是,撥動電話,告訴母親:明天,我將回家團圓。

          ●吳建

          買柚子

          客家人的中秋佳節,食物十分豐富,除了土味月餅,還有各種蜜柚。月光下,品完蜜柚,再品月餅,肥而不膩,不由得感嘆它們確是絕配。作為客家人的媳婦,妻子每年轉外家(回娘家)都不用費心思挑選禮物,蜜柚就是最好的禮物了。因為外家(娘家)增城雖盛產荔枝,卻少有蜜柚,物以稀為貴。

          按照往年的慣例,中秋節前預購了些柚子庫存起來,盼到放假時,把歸心似箭的妻子和沉甸甸的柚子護送到外家,既大方又實惠。丈母娘見到兩份“大禮”,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說起柚子,因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蜜柚銷量減少,買柚人也變得挑剔起來。

          周末,我見有位老伯在小區后門擺地攤賣蜜柚,一番品嘗之后,感覺柚子品質還可以,忍不住夸了幾句。老伯見我滿意的表情,連忙介紹說:“如果量大的話,可以到家里來挑選柚子,價格也可以再商量!”我時刻惦記著采購蜜柚的任務,在實惠面前,我承認有些心動了。討價還價不是我的特長,我便邀請妻子一同前往。

          老伯開著摩托車在前面領路,我們在后面跟隨著。一路上,我們夫妻倆都在商量砍價的問題,我試探著說:“每斤3元的價格,可以砍到2.5元嗎?”妻子卻說:“必須砍到每斤2元!”我從妻子說話的語氣中感覺到她的自信,這是經常在菜市場磨煉出來的本事吧。我正好一個順水推舟,開始分工:“好呀,我比較細心,負責挑選柚子,砍價這么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經過一段彎曲的村道,到達了老伯的農家屋。這是一座老屋,地上堆放著一大堆蜜柚,一片喜慶的豐收景象。我們先是品嘗蜜柚,再次確認蜜柚質量,然后按照計劃開始砍價。我蹲在旁邊認真挑選柚子,拿出雞蛋里面挑骨頭的精神,給柚子挑些毛病出來。妻子不動聲色開始討價還價,抓住對方急于脫手的心理,說自己是大客戶,朋友也多,需求量大(其實才200斤),再結合我挑出的瑕疵,如愿將蜜柚價格砍至每斤2元。這是一次成功的砍價,分工合理,配合密切,我們流露出得意的微笑。有人歡喜有人愁,我留意到老伯蒼老的臉上一副憂傷的表情,我奇怪地問他:“老伯,柚子賣出去了,應該高興才是呀,你怎么還是不開心呢?”老伯嘆息說:“唉,農民年年盼豐收,現在豐收了,卻連肥料錢也收不回來。”我突然被他真實的心里話觸動了。是呀,農民辛勤培育的柚子被賤賣了,誰不心疼?我自認為我們夫妻倆配合巧妙的砍價,其實將老伯善良的心也砍傷了。

          我內心十分慚愧,決定以每斤3元的原價進行結算,悄悄將600元塞到老伯手里。老伯見我多給了錢,正想要退回來,我輕輕按住他粗糙的手,暗示他不要聲張。老伯很感激,憂傷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當我轉身離開時,卻發現妻子正目視著“鬼鬼祟祟”的我們。

          在回來的路上,我已經做好了挨批評的心理準備。不料,妻子卻溫柔地夸我說:“你剛才做得不錯呀。”我感覺氣氛不對呀,她應該是正話反說諷刺我吧。妻子解釋說:“看到老伯憂愁的表情,我也意識到我們錯了,不應該傷了老伯的心呀。”原來,我們是心有靈犀呀,不愧是夫唱婦隨。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我終于松了口氣,安慰她說:“你放心,老伯的心情應該是雨過天晴了。”在拐彎觀看汽車反光鏡時,我突然發現老伯正跟隨在我們的車后面。老伯一定是擔心我們迷路,一直在護送我們出村,我的心暖暖的。

          我知道,他的開心,不是因為我多給了一些錢,而是他的勞動成果得到了理解和尊重,溫暖了他的心。

          ●陳中華

          融進月餅里

          的家風

          從兒時記事以來,我家就有中秋節做月餅的傳統。有一幅畫面,一直不曾忘記,那就是一家人在中秋佳節團圓,大家一邊忙著做月餅、吃月餅,一邊聽爺爺給我們“訓話”,“做人一定要干凈,要吃月餅就自己動手做,莫貪莫占莫拿,這樣無論走到哪里心里都舒坦”,這是爺爺講得最多的一句話。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聆聽著爺爺的“家庭講座”。爺爺是小學教師,后來當上了校長,給人講課是他的特長。我和妹妹當時很小,聽著似懂非懂,但聽爺爺的“訓話”和吃月餅是最佳搭配。

          有一年中秋節前夕,一位老板來我家,提了幾盒包裝極為精美的月餅,我和妹妹好奇地去看那些月餅,手還沒挨上包裝盒,就被爺爺吼到了門外。

          原來,這個老板想承包爺爺學校食堂的維修工程,便趁著中秋節的時候來拉關系。

          我和妹妹站在門外聽見爺爺說:“謝謝你,心意我領了。但學校的事是公事,要公事公辦,不要讓月餅壞了規矩。”老板提著月餅悻悻地走了。

          “你們兩個進來。”爺爺摸了摸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莫學這樣的人,無論做什么都要憑本事、講規矩。”

          爺爺奶奶上了年紀后,做月餅慶中秋的擔子就自然落在父親肩上。父親也是做月餅的行家里手,月餅的花樣年年更新,但有一樣一直沒變,就是吃月餅時的規定動作——“聽訓話”。

          “做人一定要低調、清廉、遵紀、守法。”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辦事,多為老百姓做好事,做一個有良心的人。”

          ……

          就這樣,中秋節做月餅,聆聽家訓,在我家傳了幾代人。對于我和家人而言,那是一筆足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也是代代相傳的好家風。

          ●趙自力

          本版攝影:汪頌生 吳忠

        責任編輯: 黃書瀅

        >> 精彩圖文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